搜索

您当前位置: EMC易倍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emc易倍智洋创新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类别: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01-30 16:31:12   浏览:

  emc易倍智洋创新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运维管理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无人机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解决方案及专业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公司自研的图像、视频和数据分析算法已覆盖多类识别场景;云边端协同技术支持主流AI芯片部署和集成能力;通过利用无人机机场管控平台和算法,构建面向全行业的无人机巡检应用。公司以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先后推出了智能可视化终端、一站式人工智能平台、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等,并据此构建了天空地多源感知云边协同的立体巡检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以计算机视觉、数字孪生机理仿真、无人机巡检技术为突破,不断优化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和中台的AI分析服务,赋能边缘和前端的AIoT设备,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行业场景的深度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为电力、水利和轨道交通等领域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的“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无人机”多源感知、云边协同的立体巡检产品及解决方案。

  公司的立体巡检产品围绕“感知+智能+交互”的技术体系打造,主要由一站式人工智能平台、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和智能终端产品组成。其中,一站式人工智能平台是赋能“感知”、承接“交互”的关键组成部分,融合了智能数据接入、管理、分析和交互等功能。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于一体,并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实现深层融合,为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行业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由无人机、无人机自动机场和智能管控平台组成,可实现无人机全自动巡检,并在不同行业场景快速落地。智能终端产品集成了边缘计算单元和自研AI算法,是人工智能定义硬件的最佳实践。

  一站式人工智能平台是赋能“感知”、承接“交互”的关键组成部分,融合了智能数据接入、管理、分析和人性化呈现等功能,助力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快速落地。平台将数据采集、标注、清洗、模型训练、管理、评估和发布融为一体,内置各种经典的预训练模型并适配主流的异构算力平台,基于一站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构建了完备的图像、视频、点云算法库。

  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具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知识挖掘能力,利用内置的高性能计算和数字孪生引擎,可快速实现知识推理并提供多业务场景智能研判决策。智洋自主研发的输电全景平台,整合通道可视化、无人机、在线监测、移动巡检、无人机巡检、大数据分析等终端及系统,并可完成隐患和缺陷的大数据分析挖掘及环境监控等业务系统的汇聚分析;公司研发的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实现了变电站设备状态全面感知、主动预警和智能研判;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公司建设了通过对水利知识进行提取组织和挖掘处理,构建持续迭代的水利知识工程体系,为决策分析场景提供知识依据;在轨道工务巡防领域,公司研发了铁路运行环境安全智能管控系统,系统内嵌各类软件应用模块对轨交行业多场景应用进行适配,实现远程监控、隐患识别、智能联动、辅助AI决策等功能应用。

  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由无人机、无人机自动机场、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组成,可实现无人机巡检飞行任务的全自动执行。平台具备云边协同AI分析能力,可对飞行采集的视频和图片进行实时分析,并自动将业务场景中的隐患和缺陷形成巡检报告,助力用户辅助决策,可应用于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多种业务场景。

  智能终端产品集成了高度适配的自研AI算法和高性能芯片,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智能识别技术,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多种隐患的识别,同时具备数据采集、自动巡视、智能分析、实时监控、智能联动、远程遥控等功能,实现基础感知向智能感知的蜕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

  输电线路具有分布范围广、跨度大、运行环境复杂、隐患种类多等特点,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设备安全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线路运检模式难以适应输电专业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输电专业管理也在持续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公司输电线路智能运维解决方案主要由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大数据挖掘分析平台、输电智慧物联平台、智能监拍装置等核心产品构成。该方案基于感知层智能监拍装置、本体监测装置等智能感知单元对输电线路通道及本体状态进行实时感知;基于公司的电力巡检图像隐患检测算法平台和大数据挖掘分析平台,对通道隐患和本体缺陷进行分析,实现通道隐患和本体缺陷识别告警,故障智能研判和运维辅助决策,达到减少线路人工运维工作量、提升运维效率、提高隐患处置及时性的目的,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公司输电线路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锡盟—山东1000kV特高压线路”、“向家坝—上海±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等重大项目区段,以及连续五届“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青岛上合峰会”、“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等国际性大型活动的保电工作,并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截止目前,公司智能终端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电压等级线路,前端智能终端累计出货量近40万台(含未确认收入部分),市场占有率、装置在线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输电线路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30,910.29万元,为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

  公司自主研发的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以公司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为驱动,控制变电站部署的摄像机、机器人、无人机、声纹装置等开展室内外设备联合巡视作业,接收巡视数据、采集文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并形成AI分析报告,自动为用户推送缺陷告警等识别状态信息,达成了减少人工巡检安全隐患、提升智能化运维能力、增强供电可靠性等目标。

  公司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开展的50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单站型远程智能巡视系统和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区域型远程智能巡视系统的检测,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认可。产品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的多个变电站现场,在落地应用的项目中,公司产品在整体识别精度、人员行为类的识别精度、刀闸分合指示的判断准确度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实际解决了用户的核心巡检诉求,获得了客户好评。

  在变电业务场景下,公司的解决方案还包含直流电源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其中直流电源智能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中的充电装置、蓄电池组和馈线网络等进行在线监测、智能核容、智能诊断、性能分析、状态评估及故障预警的管理系统;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是对变电站辅助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和控制,实现辅助设备数据采集、运行监视、操作控制、对时、权限、配置、数据存储、报表以及智能联动管理。

  智洋创新积极响应水利部门相关政策,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无人机等技术为核心,自主研发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智慧水利四预系统产品体系,涵盖“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实现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无人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

  伴随着我国高铁、地铁建设的快速推进,轨道交通行业车次和里程快速增长,轨道交通行业运维工作量大、占用人员多、风险高,运维过程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日渐突出。结合中国智能高铁体系架构2.0规划,通过对场景的数据采集和AI智能分析,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运维解决方案,有效降低各业务的运维难度和成本。

  公司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除适配以上场景外,还可应用于配电、应急管理、新能源、消防、储能等领域。通过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可视化、状态感知和无人机等技术,结合以场景和应用为基础的“云管边端”架构,打造新型智能运维管理模式,助力工业互联网建设及行业数字化转型。

  公司以行业发展趋势及客户需求为研发导向,形成了以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的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公司研发主要通过技术研究院、终端研发中心和软件研发中心协作完成,其中技术研究院主要承担核心战略技术及算法的开发,终端研发部承担智能感知终端产品的研发,软件研发中心承担主站类软件的研发工作。

  公司研发按内容主要分为战略性技术研发、算法类研发、主站平台研发、智能感知终端研发等,具体情况如下:

  (1)战略性技术研发主要是针对前沿技术的一些基础研究工作,探索新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应用趋势,保持公司技术的前瞻性,提升产品价值,主要由技术研究院牵头负责。

  (2)算法类研发主要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由技术研究院负责。该类研发着眼于对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和大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和跟踪,结合公司业务领域实际需求,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算法的准确率和效率,提高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业务结合应用范围。

  (3)主站平台研发由软件研发中心负责,基于公司系统构架平台与客户需求建立链接,及时响应需求,开发功能应用模块,满足应用场景;同时针对于新的行业应用构建应用端的系统级平台。

  (4)智能感知终端由终端研发部负责,基于平台研发和算法为基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研发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和满足电力(输电、变电、配电)、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需求的前端感知设备。

  公司实行“以产定购”为主的采购模式,以项目需求为基础开展采购活动。公司采购按内容分为两类:原材料(如电子元器件、钣金件、电池等)和外包服务(如外协加工、施工及服务外包、电信增值服务采购)。

  公司采购原材料品种繁多,主要分为两类:定制原材料(如钣金件、电池、线路板等)和标准件(如电子元器件、线缆、传感器等)。公司根据生产计划、库存情况并结合业务预期进行原材料备货。具体采购模式如下:

  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通过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样品验证、现场厂检等措施确定是否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

  对于新增品类的原材料需求,公司会优先选择合格供应商目录中的厂商进行打样验证或产品验证,如需新增供应商,公司严格依据供应商管理体系,进行供应商的甄选、目录导入,产品经验证合格后综合评估价格、供货周期等进行采购。

  对于已批量采购的原材料,公司在合格供应商目录中选择,以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技术规格、质量、价格、供货周期、信用期和售后服务等作为选择依据,通过招标、竞谈等方式进行采购。

  ①外协加工,公司将生产环节部分非核心工序如SMT贴片、线束安装等委托外协加工商完成。该部分外协加工均由公司向外协加工商提供原材料,外协加工商根据公司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加工。

  ②施工及服务外包,公司输电项目服务外包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在客户输电线路上登高安装前端感知层设备;公司变电项目服务外包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在变电站内安装各项前端感知层设备、场地排线、安装完成后对于部分功能进行性能检测等。公司根据外包施工周期、项目紧要程度、当地供应商寻找难易程度、合作关系等选择长期合作或项目当地合适的外包公司进行。

  ③电信增值服务,主要为公司输电线路智能运维分析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使用电信运营商数据流量,公司向电信公司或其他有数据流量代理业务的公司进行采购。

  公司主要采用“项目订单式”的生产方式,由于不同客户对电力智能运维分析管理系统存在差异化需求,且受输电线路、变电站等基础设施位置、安装条件的差异,对产品的定制化要求较高,公司需针对不同客户实际应用场景制定差异化的系统性方案。公司产品定位于智能运维分析管理系统,核心感知层设备(如输电产品前端感知层设备)及网络层通信模块主要通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并由供应商依据公司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各项主要部件,公司采购入库完成后,经自主组装、软件烧录、测试完成生产;对于上述烧录的软件、平台层的软件平台、应用层的软件均系由公司研发部门进行统一研发适配,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公司生产环节包括:项目技术方案设计,核心感知层设备生产(含模块组装、软件烧录、设备测试等),现场施工交付(含现场安装调试、系统联调等),具体内容如下:

  公司根据客户产品功能、应用场景emc易倍官网登录入口、规格参数需求及交付时间要求编制项目整体技术方案;对于核心感知层设备(如输电产品前端感知层设备),由于为系统通用部件,公司采用备货式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公司核心感知层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将众多具有独立功能的模块进行组装和软件烧录、测试完成生产。上述生产的核心环节均由公司自主完成,非核心环节如SMT贴片等则采用外协加工方式;对于嵌入式软件及平台系统,公司采用研发部门统一开发的软件系统及组件根据客户具体需求、产品功能特性及硬件特点适配安装。

  公司在感知层设备组装测试完成后,根据合同、项目实施的技术标准和项目技术方案,在客户现场进行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等工作。受制于公司施工人员数量有限及登高作业检测等资质限制,公司对于部分现场施工及检测等环节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

  公司主要采取直接销售模式,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商务谈判等方式实现产品销售,客户包括各级电网公司、电网公司下属公司及其他行业、企业客户。目前,销售范围基本覆盖全国,与电力领域客户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电网系统,各省电网公司的设备采购遵循较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各级电网公司根据其职责和权限,进行投资立项申报与审批,一般通过招标方式实施采购,因此招投标是公司获取订单主要方式之一。新行业方面,轨道交通领域、水利领域获得订单方式也主要以招投标为主。

  电力系统运维管理产业涉及多个领域,运维管理场景复杂,行业内相关企业的优势产品各有不同,如中标企业自有产品不能较好满足中标项目的需求,其通常会向行业内其他优势产品的生产厂商采购。

  电网公司下属公司一般多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采购,通过与多家供应商进行竞争性谈判,从中择优选取供应商采购,轨道交通领域行业客户也会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

  企业客户主要采用商务谈判的方式进行采购,产生业务需求后,公司通过商务谈判的方式向客户展示公司产品优势特点、应用场景及交付能力,协商完成后签订销售合同、组织生产、供货、实施。

  公司其他销售模式主要为客户通过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组织的采购,公司按照客户要求签订销售合同、组织生产及供货。

  公司在提供产品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客户的销售服务支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公司拥有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技术服务团队,及时响应客户问题及反馈,持续提升销售服务能力。

  在“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数字化技术突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双碳目标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背景下,电网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建设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电力消费规模逐年增长,电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emc易倍官网登录入口、大电网运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深入推进能源、确保能源安全作出明确部署。输电通道源源不断为我国经济中心输送“血液”,是我国能源供应的“生命线”,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将密集通道纳入能源安全的重要组织部分、国家战略保卫的重点。近年来,电网“双高”“双峰”特征更加明显,重要断面逐年增多,度夏保供期间,特高压直流等重要输电通道长时间保持大(满)功率运行,任何扰动或瞬时故障就可能引发电力供需平衡的“大问题”,保障重要输电通道安全运行对大电网安全和民生用电可靠供应极端重要。“立体巡检+集中监控”建设,无人机自主巡检、通道可视化、智能识别等技术规模化应用,标志着输电线路运维保障逐步摆脱了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管理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电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随着智能变电站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变电站的智能运维规模会不断增长。变电站的数字化建设是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智能网络等多种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变电业务场景的技术落地应用是变电站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水利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为依据;以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为重点;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等六条为实施路径,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一批智慧水利项目,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确保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25年,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快补齐短板、消除薄弱环节、筑牢安全风险底线、解决累积性问题、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2023年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水网数字化发展的规划,并将进一步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提高监测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覆盖、高精度、度、保安全的水网监测体系。

  人工智能赋能可视化应用,将无人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同时配合智能可视化装置实现立体巡检功能,将采集到的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获得更为精确的巡检结果。两者可相互配合,弥补巡检作业中的不足,也可实现设备联动、协同作业,将大大提升巡检效率、提高巡检质量。再进一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融合水利行业应用场景构建多源信息融合联动分析的水利全要素体系,完整、详尽的对流域水利态势进行全方位复现。

  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过去5年(2018~2022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万亿元,铁路营业里程由12.7万公里增加到15.5万公里,增长幅度达22%,高铁里程由2.5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增长幅度高达67.8%。近十年来,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万亿元,是上一个十年的1.9倍,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较十年前增长了58.2%,高铁营业里程增长了3.7倍。截至十四五末期,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铁(含部分城际)5万公里左右。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基本形成,铁路网覆盖99.5%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网覆盖98%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快速扩张的基础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与便利性,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极大的流通能力,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维护工作。铁路运行稳定事关人民生命安全,因此一直采用较为可控的方式,依靠大量人力进行维护与巡查工作。但随着线路里程的增加与工作要求的不断细化,当前的运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智能铁路的发展要求。如何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来达到智能运维的目标,提高运维效率与质量,是当前铁路行业对技术的需求特点。逐步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铁路各专业的应用,结合铁路成熟的系统架构,打造标准化、普适性强的智能运维管理解决方案,是铁路行业数字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运维管理的高科技企业,确立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战略,以“大、云、物、移、智”等前沿技术驱动创新,构建天空地多源感知云边协同的智能化产品体系。公司在深耕电力智能运维管理领域同时,积极布局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并实现了落地应用。

  公司率先实现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的落地应用,业务主要集中在输电、变电、配电的智能运维管理领域,该领域是在国家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细分行业,行业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由于电网客户对产品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求较高,且行业企业需要根据客户不同应用场景需求提出相应的系统性方案,因此对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快速响应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间以技术创新和服务竞争为主。其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具有多学科技术门槛,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总体市场集中度较高。具备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市场份额趋于向优势企业集中。

  近年来受益于国家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战略的推进,电力智能运维管理市场需求快速增长。2021年2月23日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也推进了国企的数字化转型,同年2月国家电网下发《输电线路通道智能监拍装置技术规范》,2022年国家电网印发了《500(33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技术规范(试行)》和《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区域型远程智能巡视系统技术规范(试行)》两项技术规范。上述政策规范也对市场起到了促进作用,公司所处的电力智能运维管理领域符合国家整体规划。截止目前,公司智能终端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电压等级线路,从市场占有率、装置在线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智慧水利是国家水利部推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和六条实施路径之一,水利部统筹谋划智慧水利建设工作,目前处于技术探索和应用试点阶段,行业内企业规模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随着5G网络普及,BIM、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结合“2+N”智慧水利的结构体系逐渐完善,以及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水利信息化水平,建设数字化平台,规划智能化应用将继续强化。

  2022年9月公司亮相山东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场推进会,公司解决方案获得了出席领导的高度认可。2022年11月公司作为中国水利学会的协办单位,受邀参加水利部线下会议。公司目前拥有多项水利相关解决方案,已实现多地市落地应用。

  2022年前后,国家铁路局组织编制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等规划文件,明确指出,在智能高铁技术体系框架1.0的基础上,面向智能铁路2.0技术发展目标,主要以“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为核心,广泛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定位、BIM等先进技术与铁路融合赋能攻关,深入开展赋能技术和智能系统的研发应用,完善智能铁路成套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和标准体系,塑造智能铁路技术发展领先新优势。

  公司研发的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可应用于铁路线路安全环境管控、配电所智能运维、货运列车装载状态监控等场景,通过对上述场景的数据采集和AI智能分析,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运维解决方案,保障了铁路系统安全运行并提高了运维效率。目前该业务领域仍处于前期试点阶段。2022年公司参与的贵南高铁“基于度和AI可视化的智能安防系统”课题,整体通过课题评审验收,占据市场先发优势。2023年公司参与的国铁集团“线路巡防生产管理系统”课题,正处于试点应用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铁路行业的落地应用得到逐步推进。

  国家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发展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保障。我国电力能源正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供需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压力,电力能源系统各环节亟需进一步解决电力运营安全、高效等核心问题。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提升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任务。国网公司深入贯彻“一体四翼”发展布局,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装备新技术规模化应用。输电运维方面,持续推动“立体巡检+集中监控”建设,深化无人机自主巡检规模化应用,推动气象监测装置全覆盖,推动可视化监测装置智能化升级和监测装置规模化应用,加快集中监控建设与应用。变电运维方面,加快推进变电运维“两个替代”即远程智能巡视替代现场人工例行巡视、一键顺控操作替代常规倒闸操作。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和行业难点,充分发挥在电力领域多年的技术储备优势,持续加大输电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的研发,产品方案及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市场竞争地位进一步巩固。变电方面公司研发的“变电站智能巡视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设备隐患和缺陷,实现了在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替代人工现场巡视,并成功通过中国电科院的集中送检,成为第一批合格建设单位,占据了市场先发优势。

  水利部于2023年1月发布:2022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0,893亿元,比2021年增长44%,历史性地迈上万亿元台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投资完成最多的一年,其中,广东、云南、浙江、湖北、安徽等12个省份完成投资额度超过500亿元。截止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254亿元,同比增加18.1%emc易倍官网登录入口,其中,广东、河北、云南、浙江、山东5省完成投资超过300亿元,水利投资规模沿续高投入,未来市场前景预期广阔。2023年3月,IDG发布的《中国智慧水利市场分析与领导者实践,2023》显示: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推动,预计在2025年水利行业数字化投资占比可达2.2%,以目前水利投资规模和增长情况预计,届时每年将有两百亿左右的智慧水利市场空间。

  目前全国各地争相落地试点项目进行探索,所涉及的无人机全自动巡航、BIM、三维模拟仿真、水利专业模型、智能识别模型等新一代技术已在水利场景下实现落地应用,改变了以往水利管理工作监管方式,切实提高了监管效率与智能化手段。随着新产品、新技术在水利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应用,将为水利行业带来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2022年,国铁集团发布“智能高铁2.0”发展规划,体现了“体系正向设计、全专业协同、跨行业综合、预测性分析”4个方面的代际特征,从技术体系、数据体系、标准体系等维度构建智能高铁体系架构2.0,规划了建造、装备、运营等领域智能化重点攻关任务和实施路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编制《智能高速铁路2.0科技攻关方案》,在BIM引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等工作。

  目前大量的传统工作场景仍然依靠人工实现,已不能满足智能高铁的更高要求,急需新技术、新装备的赋能。以“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为核心,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物联网等会在行业内逐步实现标准化落地应用,助力智能高铁建设。

  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始终坚持以“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战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水利、轨道交通领域,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技术水平较为先进。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主要核心技术共36项,其中本报告期内新增10项核心技术。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保持了较高的研发费用投入,总研发投入为4,661.57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为12.38%,较去年同期增长27.34%。公司以计算机视觉、数字孪生机理仿真、无人机巡检技术为突破,通过不断优化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和中台的AI分析服务对边缘和前端的AIoT设备进行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特定场景的深度应用。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关注行业前沿技术的演进,公司算法及模型持续优化和更新,并陆续在前端设备应用,整体识别率提升明显。

  2023年半年度,公司新增知识产权45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人工智能相关专利8项,占比66.67%),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著作权11项,商标4项。报告期末公司知识产权拥有量为561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人工智能相关专利49项,占比71.01%),实用新型专利161项,外观设计专利82项,著作权203项,商标46项。

  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7.34%,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的同时,人员结构持续优化且人均薪酬上涨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秉持“诚信、创新、专业、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以“AI+知识+生态+行业”为发展模式,持续服务于电力、水利和轨道交通等领域行业客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随着大环境不利因素的消除及电网投资的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订单签订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超过60%,营业收入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增长20.18%及37.06%,业绩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各项主要业绩指标呈现增长趋势:实现营业收入37,647.6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18%;营业利润2,409.1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58%;利润总额2,397.9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60.9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61.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66%。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26,504.4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9%;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84,167.6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8%。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纵向深耕电力行业,公司业务竞争地位持续巩固,叠加电力细分领域景气度提升的影响,公司订单签订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60%。在轨道交通领域,基于公司不断优化的具备云边协同能力的铁路线路安全环境管控产品体系,公司业务拓展有序进行,产品及方案不断获得更多客户认可,相关项目得到有序推进;报告期内,公司参与的国铁集团“线路巡防生产管理系统”课题,正处于试点应用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铁路行业的落地应用得到逐步推进。在水利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在持续推进山东省内业务的前提下逐步探索省外市场。在山东原有优势区域的基础上,公司持续拓展新优势区域,积极打造亮点示范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保持了较高的研发费用投入,总研发投入为4,661.57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为12.38%,较去年同期增长27.34%。公司以计算机视觉、数字孪生机理仿真、无人机巡检技术为突破,通过不断优化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和中台的AI分析服务对边缘和前端的AIoT设备进行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特定场景的深度应用。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关注行业前沿技术的演进,公司算法及模型持续优化和更新,并陆续在前端设备应用,整体识别率提升明显。

  2023半年度公司新增知识产权45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人工智能相关专利8项,占比66.67%),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著作权11项,商标4项。报告期末公司知识产权拥有量为561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人工智能相关专利49项,占比71.01%),实用新型专利161项,外观设计专利82项,著作权203项,商标46项。

  2023年全球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IPRdaily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发明专利排行榜(数据统计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17日在中国申请并公开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专利,同申请号合并),公司以16项相关专利排名第32位。

  截止2023年6月,公司在册人数784人,报告期内公司加大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建全科学、规范的岗位价值评估体系,夯实管理与专业技术“双通道”发展路线,持续优化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公司整体组织能力。

  公司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巩固核心团队的稳定性。自上市以来公司共进行了两次员工股权激励,先后超过140名员工成为被激励对象,切实践行了“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报告期内,公司审议通过了2023年第一次股权激励计划并完成首次授予事项,未来公司仍将视战略规划进行相关方案讨论,让真正为公司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共享公司发展红利。

  报告期内,根据资本市场规范要求,公司不断提高规范运营和治理水平,优化并严格执行相关运行机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真实、准确和完整;认真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投资者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保障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树立公司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增加信息化投入,通过业务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建设,增强公司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公司运营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仍集中于智能运维管理领域,该领域涉及的技术广泛,涵盖了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电力检测和智能诊断、网络通信、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字孪生、无人机等。随着国家对行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的落地实施,新产品、新技术在该领域的形成、发展及迭代速度逐步加快,若公司未能及时把握或跟随技术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失败或是开发完成后不符合市场需求,将可能面临核心技术落后、产品升级迭代滞后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风险。

  公司业务涉及的多项核心技术,已通过申请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形式加以保护。由于公司申请的专利中尚有部分未获得核准,其他未申请专利的技术亦不受专利法的保护,易被泄密和窃取。未来公司不能排除技术人员违反职业操守泄密的可能或者核心技术被他人盗用的风险,从而影响公司的发展。此外,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技术等专业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如果公司不能及时引进符合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或是激励机制缺乏竞争力导致技术人员流失,将影响公司的长期经营和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在深耕电力领域的同时,积极拓展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一方面公司需要保持在技术方面的先进性,持续研发新产品并改进现有产品,另一方面需根据不同客户的实际应用场景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差异化配置和改进。任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大量的资金,如果公司的技术研发方向不能顺应市场需求、技术变化和不断提高的客户技术革新要求,公司将面临技术研发投入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风险及技术可能被竞争对手更为先进的技术替代的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的客户仍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主要为国内各级电网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报告期内,公司对电网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客户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61.59%,其中对国家电网及其下属企业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53.58%。若穿透至最终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对电网公司的销售收入为36,175.6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96.13%。若未来我国电力行业相关政策、投资规模、电网公司采购偏好发生不利变化,或公司产品技术性能、创新能力及售后服务等不能满足电网公司客户需求而导致销量下降,将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持续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电力行业的业务收入占比为96.23%,公司收入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电力行业投资政策及方向的影响较大。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客户需求变化或采购数量下降将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经营管理规模扩大及新业务领域的拓展,公司将面临产品研发创新、市场开拓、新业务拓展等各方面挑战。公司可能存在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的业绩下滑风险。

  随着电网公司对电力智能运维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增大,未来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一方面,行业内原有竞争对手的规模和竞争力可能不断提高,生产出更匹配客户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电力相关上市公司或其他企业可能迅速进入电力智能运维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公司可能面临更多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竞争的加剧会对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产生冲击,进而对公司经营情况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上半年收入较少,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收入较高。同行业公司如申昊科技(300853)、亿嘉和(603666)等也存在类似的季节性波动,主要是因为电网公司及下属企业具有严格的计划采购制度,预算约束较强,电力系统的投资立项申请一般集中在每年四季度,次年年初对上一年的立项项目进行审批,合同项目的执行与实施相对集中于下半年。由于公司的人力成本、研发投入等支出在年度内发生的较为均衡,从而导致公司净利润的季节性波动较明显,上半年净利润及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一般明显少于下半年。基于上述行业特点,公司的销售收入呈现季节性波动特征。未来,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该现象会有所改善,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仍然面临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逐步向水利、轨道交通等行业进行拓展,但目前还处于较前期阶段,业务量占比较小,公司的主要客户仍为电网公司及其下属企业。电力行业中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取项目合同比例较高,招投标过程通常受到客户预算、市场情况、招投标条件及其他竞标者所提供的报价等若干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司通过招投标所获得合同的数量、金额和毛利率水平等方面都会有所波动,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42,893.66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43.25%。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若出现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回收或无法回收的情况,将对公司业绩和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60.71万元,去年同期为-9,698.05万元,其波动的主要原因系:公司本年度加强销售回款管理和供应商管理,在增加销售回款的同时合理控制采购付款进度,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如果未来公司营业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但下业客户经营情况恶化、客户回款速度放缓,上业供应商加强采购付款催收,可能导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幅波动,进而对公司持续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期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23,500.29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为23.69%,绝对金额及占流动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

  公司存货由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构成,报告期期末账面价值分别为5,476.64万元、618.44万元、547.60万元、3,527.12万元和13,330.48万元。受现场施工环境、客户项目投资进度等因素影响,公司部分项目执行周期较长,发出商品金额较大,存货周转率相对较低。较大的存货规模和较低的存货周转率对公司流动资金提出了较高要求,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1、目前,公司电力智能运维分析管理系统可提高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并有效减少运检人员配置需求,助力无人巡检的实现,契合了国家电网坚强智能电网与电力物联网的发展战略。但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力行业不断发展,如电网客户发展战略发生变化且公司未能及时调整产品技术研发方向或匹配经营策略,则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战略,助力各行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积极拓展水利、轨道交通等新业务领域。新业务领域前期业务拓展及研发费用投入较高,后续公司若未能及时有效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市场推广情况不及预期,将对公司整体业绩指标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所处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行业政策有着密切联系,国家目前致力于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未来国家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政策变化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电科院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申昊科技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亿嘉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智洋创新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